%E6%9D%8E%E9%81%93%E6%98%8E(%E5%B0%8F)%E6%8B%B7%E8%B2%9D.jpg 

文╱李道明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在今日臺灣的紀錄片圈子裡,許多人汲汲營營想把自己的紀錄片推上戲院放映,追求有更多觀眾能觀看自己的作品,因而為了吸引主流觀眾而不免揣測觀眾的口味去包裝影片,甚至為了避免引起觀眾與贊助商的反感而自我審查,對許多現象背後的政治或社會因素避而不談。
       所幸還是有另外一群紀錄片創作者願意花很長的時間去發掘存在臺灣現實環境中的許多問題,以及問題背後各種複雜的政經脈絡與癥結。《給親愛的孩子》的導演黃淑梅就是其中令我感佩的一位臺灣中生代紀錄片創作者。(我不稱她為紀錄片工作者,因為我不認為淑梅把拍紀錄片當成一件工作,而是用生命在創作。)

       《給親愛的孩子》是淑梅繼《寶島曼波》之後的又一部力作。製作《寶島曼波》時,她以參加社區運動的精神,利用攝影機作為團結居民及替居民向政府或廠商發聲的工具。這次在《給親愛的孩子》中,淑梅風格丕變,不再用攝影機介入社會(社區)運動,反而以第一人稱加上第三人稱的混合方式,理性與感性兼具,娓娓道來臺灣山林生態在20世紀以來歷經的各種人為浩劫,及其背後的政經背景。

       影片一開始創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旁白向幾十年後出生的臺灣孩子訴說當代臺灣生態現況。(除開場外,她也在影片演進過程中不時返回來做軟性的質問,並在片尾再對未來的孩子做叮嚀。)淑梅從自己參與921地震災後的紀錄片製作說起,談到莫拉克風災的環境噩夢。然後透過生態學家陳玉峰與其攝影家搭檔陳月霞兩人的智識與經驗,為我們分析了臺灣島生態轉變的過程。影片接著利用詳實的文獻證據,搭配動態影像資料,敘說了日本在1910年代開始採伐臺灣高山森林資源政策的來龍去脈;透過尚存的耆老,我們也對日本人伐木背後的林業經營理念略有瞭解。與此相對應的,是戰後國民政府毫無原則大肆濫伐濫墾的山林與土地政策,最終造成了今日土地浩劫的後果。

       影片的第二段較接近淑梅過往作品的風格,透過參與觀察的方式我們看到了梅山鄉太和村簡秀芽女士一家人在莫拉克風災中因林木阻擋土石而倖存的經歷,從而體會到山林存在的可貴。我們也見到屏東霧台鄉神山部落長老Lekeai一家人,實踐自力種樹的祖先遺訓。從原住民愛護山林的態度,淑梅讓我們反觀漢人政府與人民透過荒謬的「林相變更」及阿里山經濟作物開發政策,破壞了千年穩定的臺灣山林生態。在令人沮喪的「國土計畫法」遲遲無法立法的背景中,淑梅讓我們當代觀眾與未來的孩子一起目睹當代臺灣各地出現的各種土地開發與利用的亂象(包括令人髮指的苗栗大埔事件),而這些現象的背後主因,許多人都直指國民政府的「大陸情結」。但在令人氣餒的現實中,淑梅未曾忘記告訴我們臺灣許多地方仍有能對人與土地的關係深刻反省的成年人與下一代。淑梅在影片結束前,透過台大地質系陳文山教授叮嚀我們要尊重自然生態,不要用人定勝天的思維去試圖控制環境。影片結束在陳玉峰教授樂觀的看法中,他認為天災之後大地自會重建,自然永遠充滿生機。創作者在片尾顯然在詢問我們(觀眾)從莫拉克風災中是否學到教訓。她期勉我們(以及未來的孩子)要守護台灣這片土地。 

       《給親愛的孩子》是一部製作認真,也探討了重要議題的紀錄片。它是筆者這幾年來所看過的最重要的一部影片,可以說補足了《看見臺灣》片中所「看不見」的國土利用失當與政府政策失靈的論述部分。雖然影片在風格上尚可統整得更好,在土地、森林與環境生態議題的討論上也還略顯簡化,但瑕不掩瑜,筆者仍願意向大家推薦這部言詞鏗鏘有力,影像動人、剪輯流暢,絕不訴諸療癒式的溫情動人,卻能讓人真正感動的紀錄片。

◢◢《給親愛的孩子》臉書粉絲團 www.facebook.com/a.letter.to.future.children
◢◢ 預告片 www.youtube.com/watch?v=ilTwZXBY1Y0
◢◢ 全台巡迴映演場次表 goo.gl/efxQzK
◢◢ 黃淑梅導演沉潛七年之作 2015.11.14 全台巡迴映演

arrow
arrow

    給親愛的孩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