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主婦聯盟合作社台南分社站務人員

今天有幸去看了一部紀錄片。
片名是:給親愛的孩子。
在此之前,我沒看過任何一部這位導演所拍攝的作品。
據說,這部紀錄片與她之前的作品風格有所差異。
看這部紀錄片,其實很心痛。
尤其影片裡的一些事件,並不陌生。
甚至,我還親身去聲援過。
不過,這導演是有著一些觀點,我還蠻認同的。
雖然,有點遺憾她對於真正的結構的兇手與主因並沒有做出更強烈的批判,我想,這大概也跟創作者自身的個性有關。
就紀錄片的特質來看,她的確有維持住紀錄片的性格。
只是,對我來說,是比較保守的那種性格。
也就是,儘量採取旁觀的位置,儘量採用相關者不同的立場與態度。
我想,導演自己並不想給答案。而是,羅列出許多她蒐集而來的資訊、影像,呈現在觀眾眼前。
對於過去一向接受「中華民國」洗腦教育的人來說,可能會顛覆他們慣常的認知與印象。
這部紀錄片讓我很有印象的幾個點是,簡女士與守護她家的老櫸木的默契對話。
在這個功利十足的環境裡,多數人早就拋棄與自然和諧的關係了。
不尊重大自然,而只想征服大自然,或是以大自然為發財工具。
導演雖然說,主導這社會的決策者是五、六十歲那一輩的人。
只是,真的歸究到結構問題時,真能只是五、六十歲那一族群決策者所致嗎??
在體制與結構之下,更往下的年輕族群,難道對於台灣的土地與環境的思考,就全然是不同的嗎??
否則,怎麼還是會有不少聲音在大埔事件發生後,也是認同與站在決策者那方的?
這便是我對於這部紀錄片感到遺憾之處!
儘管,導演很樂觀地看待未來(影片最後是以Dvorak Antonin第五交響曲-「新世界」做為影像背景樂」),但是,我卻還是帶著悲觀。
只能期待,關於主流價值的沖刷,是可以透過一代又一代的啟發傳播,而得以逐漸變淡或是得以被否決棄置。
其次,是陳玉峯先生對於台灣生態文化的觀察與結論。
陳玉峯先生說,每一次台灣發生地震,伴隨的就是一群紅檜小苗的出露。
那是大自然自我修復的能力。
甚至,他說,等到有一天台灣能夠不再將這種自然生態的劇烈變動視之為天災,並且能夠和它們一起相應成長時,台灣才算是有真正自己的本土文化。
一開始,我不太能夠理解他所說的這段話的意思。
緩慢思考後,我想,或許那是希望台灣(人)能夠真正理解台灣山林屬於自己的一種生命能量,而不要試圖以人為力量去改變自然生態的樣貌;儘管這些山林在歷經災難之後,的確是滿目瘡痍,的確是脆弱不堪。
而我們如果試圖透過人為力量強加些什麼「人為修復」,無異於是在它們的傷口上更增添幾道傷痕;甚至,那些「人為修復」都僅僅只是為了人類的自私與便利,而不是為了自然生態本身。
只有當台灣再度尊重這自然生態,台灣的生機才會有空間復甦......
影片可以探討的點不少,甚至是像台灣一向都是以中國平原農業文化的思考跟決策來看待台灣山林,而缺乏對於不同物種、地域的了解與規劃......
而我也僅只是對於自己看到的、意識到的,做一反問與自省吧。


【下場巡迴放映預告】11/20(五) 10:00 南方影展-全美戲院
※ 全票100元、優惠票50元(高中以下、65歲以上、身心障礙者)
※ 該場放映無導演映後座談


◢◢《給親愛的孩子》臉書粉絲團 www.facebook.com/a.letter.to.future.children
◢◢ 預告片 www.youtube.com/watch?v=ilTwZXBY1Y0
◢◢ 全台巡迴映演場次表 goo.gl/efxQzK
◢◢ 黃淑梅導演沉潛七年之作 2015.11.14 全台巡迴映演ing

arrow
arrow

    給親愛的孩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